1、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县(今天津市蓟县)人,后迁居洛阳,北宋宰相。后周时为赵匡胤幕僚,掌书记,曾参加策划陈桥兵变。
狄青,字汉臣,北宋汾州西河人,面有刺字,善骑射,人称“面涅将军”。他出身贫寒,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为延州指挥使,勇而善谋,在宋夏战争中,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累累战功。
宋真宗即位后,曹彬被重新任命为唐朝大使。咸平二年(1999年),曹彬逝世,享年六十九岁。召回济阳郡王仲树龄及谥号吴辉。三,杨继业。
宋真宗(公元968--1022年)即赵恒,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北宋的第三位皇帝,初名赵德昌,后改名赵元休、赵元侃。真宗统治时期,宋代政治制度如职官、科举等日趋完备,社会经济也有发展。
1、因病请辞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亲自征伐北汉,任命石熙载以给事中充任枢密副使随军出征。回朝后,石熙载升任为刑部侍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授任户部尚书、枢密使,因脚病休假,卧床不起很久未能痊愈。
2、意思是: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都讥讽他只知道维持自己俸禄,巩固受到的宠幸。出处:《宋史·曾公亮传》原文: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3、昭勋阁二十四功臣:赵普、曹彬、薛居正、石熙载、潘美、李沆、王旦、李继隆、王曾、吕夷简、曹玮、韩琦、曾公亮、富弼、司马光、韩忠彦、吕颐浩、赵鼎、韩世忠、张浚、陈康伯、史浩、葛邲、赵汝愚。
4、昭勋阁二十四功臣是:赵普、曹彬、薛居正、石熙载、潘美、李沆、王旦、李继隆、王曾、吕夷简、曹玮、韩琦、曾公亮、富弼、司马光、韩忠彦、吕颐浩、赵鼎、韩世忠、张浚、陈康伯、史浩、葛邲、赵汝愚。
5、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历官知县、知州,知府、知制诰、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封兖国公,鲁国公,卒赠太师、中书令,配享英宗庙廷,赐谥宣靖。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1、昭勋阁二十四功臣是:赵普、曹彬、薛居正、石熙载、潘美、李沆、王旦、李继隆、王曾、吕夷简、曹玮、韩琦、曾公亮、富弼、司马光、韩忠彦、吕颐浩、赵鼎、韩世忠、张浚、陈康伯、史浩、葛邲、赵汝愚。
2、昭勋阁二十四功臣:赵普、曹彬、薛居正、石熙载、潘美、李沆、王旦、李继隆、王曾、吕夷简、曹玮、韩琦、曾公亮、富弼、司马光、韩忠彦、吕颐浩、赵鼎、韩世忠、张浚、陈康伯、史浩、葛邲、赵汝愚。
3、北宋初期,宋太宗赵光义以殿前都虞候兼任泰宁军节制,征召石熙载担任掌书记。宋太宗任开封府尹时,上表推荐石熙载为开封府推官。授任他为右拾遗,升任左补阙。
4、再次外放为大名府知府,旋即累贬为磁州团练副使。大观三年(1109年)二月,以宣奉大夫致仕。大观三年(1109年)八月,韩忠彦去世,年七十二,后谥“文定”。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全宋诗》录其诗二首。
历朝历代为了感念开国功臣,都会给他们排定次序,设置庙宇专门进行纪念。最为典型的是唐代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和宋朝的“昭勋阁二十四功臣”,分别确立长孙无忌和赵普开国功臣之一的地位,而这一习惯实质是来源于汉朝。
明朝开国之一功臣我认为是李善长,他的作用类似于西汉的萧何,他是跟随朱元璋最早的谋臣。为朱元璋的后勤,军需,出谋划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封的爵位和官位来看也是之一,六公之首,左丞相。都是朝野之一的存在。
鲜为人知的是,有这么一位人物,其智谋堪比大神刘伯温,是朱元璋早期最为信任的谋臣之一,他只用了一计,就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最后得以善终,堪称明朝最聪明的开国功臣。
徐达 明朝开国之一功臣是徐达。朱元璋建立明朝被认为是创造了一个奇迹,实际上明朝的建立也并非朱元璋一人的功劳,还有他背后一众开国功臣所付出的心血。徐达,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
在诸多明朝开国功臣中,最突出的无外乎四个人——文有李善长、刘伯温,武有徐达、常遇春。朱元璋对他们也都有极高的评价。以下一一解读。
古代的帝王为了表彰功臣良将,都喜欢干一件事,那就是专门建一座大房子,把功臣良将的画像挂到里边。我们一般称为“功臣阁”!比如清朝有紫光阁,明朝有功臣庙,宋朝有昭勋阁,唐朝有凌烟阁等等。
东部建有凌烟阁、功臣阁、紫云阁、凝云阁等一系列楼阁,凌烟阁内壁绘有唐太宗为功臣画的画像,以表达对开国功臣的追思。 太极宫的东西两侧分别为东宫与掖庭宫。两宫面积均小于太极宫,为纵长方形结构,建于隋初。
比如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就曾对开国功臣排名,东汉第二位皇帝汉明帝也曾在云台为28位功臣画像,史称“云台28将”。还有我们熟知的梁山泊108好汉排名(当然,这只是个小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