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6月29日,“雾霾”一词开始在天气新闻中出现。当日的《北京日报》第八版发表题为《本市昨出现少见雾霾天》的报道。从此就有了雾霾一词。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雾霾常见于城市。
1、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鲁尔工业区就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了40年才算基本到位,不过所谓的到位并不是把重化工产业完全砍掉,而是减少了一半左右,钢产量就是减少了一半左右。
2、波兰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不久前实施一项新的抗雾霾方案:当空气中的PM10含量达到150微克/立方米时,城市立刻启动应急状态——机动车驾驶员在出示本人驾驶证后,可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而其他人需正常购票。
3、看来,雾炮车还真能治霾。2018年开年大戏,一个治霾神奇的专利方案传遍江湖,成功占领各路头条。
作为曾经的媒体记者和环境污染问题关注者,柴静自费进行雾霾调查似乎很正常,但穹顶之下不该让柴静们孤独前行。虽然这类自费调查可以理解为一种自发的公民责任感,但实际上是公民个人在主动为缺位的公共职责在补位。
环境与健康的问题。这是开篇就讲的问题。癌症发病率增加,污染贡献度是很高的,官方态度不甚明朗。但医院只能说不明原因。这个问题必将困扰中国数十年,社会成本和司法成本都会很高。2 产业结构问题。
大气雾霾治理将成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重点工作之一,其目标是,全市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5%左右,大气细颗粒物(PM5)年均浓度下降5%左右。
年2月28日,从***辞职的记者柴静,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
虽然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像柴静那样,自费百万为环保做事情,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调查里,柴静除了百万费用做调查之外,还用每一个人都能够触手可及的方式做环保。
《穹顶之下》是2015年2月28日播出,应该是2014年开始拍摄(2013年10月柴静在美产子),但是2013年国家已经启动了雾霾治理工作,这之后,北京地区雾霾天气水平是持续下降的。
同时,柴静拍摄《穹顶之下》的资金是美国一家石油天然气产业资助的,为的就是削减中国工业发展。这样混淆视听的表达,作为一个公众人物而言确实有些欠妥。
说起柴静,大家都应该很熟悉,她曾经是***很有名的记者。
当时民间的看法是,资本家用高污染产业挣钱,用老百姓的命换他们移民的机会。因为柴静曾经是***记者,她还曾经去非典现场采访,算是一个英雄型人物,而且还出版了畅销书《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