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孔子整理的鲁国《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且都是编年体史书。
《春秋》的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比如公元前720年2月22日发生了日全食,《春秋》隐公三年这样记载:“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日有食之”即日全食,是为所书之事。
《春秋》是按时间顺序来记事的,具体来说是按鲁国国君年号顺序记事的。《春秋》是编年体史书,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是我国之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
早上好!《春秋》是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 *** !也就是‘编年体’史书!谢谢······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
记事本位:《春秋》以“记事”为主要目的,主要是记录了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和历史变化。
《春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
编年体,以鲁国的史料为基础,按照鲁公的年代记述,所谓庄公XX年,X公XX年,指的就是鲁公。
1、《春秋》的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比如公元前720年2月22日发生了日全食,《春秋》隐公三年这样记载:“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日有食之”即日全食,是为所书之事。
2、《春秋》是按时间顺序来记事的,具体来说是按鲁国国君年号顺序记事的。《春秋》是编年体史书,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是我国之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
3、早上好!《春秋》是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 *** !也就是‘编年体’史书!谢谢······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
4、《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
5、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是当时有准确时间、地点、人物的原始记录。
6、多义性:《春秋》采用了一些简略的记载方式,如缺年、不详等,使得其叙述留有很大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多义性和解释空间。
1、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有:军事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思想文化。军事方面,周朝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到后期战争越发激烈、残酷,越来越多的小国被兼并。
2、春秋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
3、《春秋》具有鲜明的时间观念,记载历史事件,天文现象(如日食、月食发生的年、月、日),都很准确。它的另一个特点是神话色彩很淡,主要是写人的历史,这在2000多年前是难能可贵的。
4、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了争霸战争的需要,各国纷纷改革。文化领域“百家争鸣”,法家思想盛行。
5、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6、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