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革热的传播媒介是伊蚊,我市主要为白纹伊蚊(花脚蚊、暗刺蚊),通过吸食叮血进行传播。登革热的传播途径:伊蚊→叮带登革热病毒者→病毒在蚊体内复制繁殖→叮健康人→病毒随唾液进入健康人体→发病。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登革热的潜伏期为3-15天。典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眼痛、肌肉骨关节痛,皮疹,出血等。
出现极度疲劳: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这是严重登革热的症状。由于血小板的数量下降,患者经常会有极度疲劳的症状。极度疲劳和发高烧是严重登革热的指标。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俗称花斑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登革热不会由人直接传染给人,也不会由空气或接触传播,截止到2019年10月还没有疫苗可预防。其潜伏期通常约5天-7天,具有传播迅猛、发病率高等特点。
症状 潜伏期5~8d。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为典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3型。典型登革热。1.发热:所有患者均发热。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
问题一:登革热如何预防 病情分析: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 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
1、平时应该注意饮食习惯,保证每日三餐的营养均衡,工作学习之余,更应该多参加一些户外体育运动项目,锻炼身体,提高身体免疫力,从本质上预防登革热的发生。
2、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应将防治登革热及其媒介控制工作纳入街道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协调有关部门,充分发动群众开展以灭伊蚊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防止登革热发生和流行。加强领导,在人力和财力上给予支持。
3、清除积水蚊子传播登革热。蚊子在小的积水容器中生长,通过清除积水可以控制蚊子的生长和繁殖,预防登革热。(1)清除或倒置各种能积水的室外容器,如不用的花盆、水箱、能积水的垃圾等,放置在室外、阳台、屋顶。
4、登革热怎么预防 晚上睡觉时需要点上蚊香或者挂好蚊帐,避免夜间熟睡时候,被外面飞进来的蚊虫叮咬,从物理层面上防止蚊虫。
5、【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预防登革热重点在于灭蚊和防蚊,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疫苗。开展环境整治,清除杂草,消除积水,消灭蚊虫孳生地。对蚊子较多的竹林、树林、垃圾站等场所喷洒杀虫剂,室内灭蚊应喷洒对人无毒的`杀虫剂。
6、传播登革热的.蚊子生长在小型积水容器中,清除积水,即可控制蚊子生长与繁殖,预防登革热。(1)清除或倒置室外各种闲置的可积水容器,如放在户外、阳台、天台的不用的花盆、缸罐、可积水的垃圾等。
1、问题一:登革热是什么病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等。
2、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经蚊虫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以高热、皮疹、肌肉及骨关节剧烈酸痛,颜面及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等症状为主要特征。该病好发夏秋雨季,男女老幼均可得病。
3、登革热是由蚊子叮咬人传播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传染病。临床上可分为四个血清型,各个型都可发展为登革出血热导致出血、休克甚至死亡。登革热如何传播 登革热是由蚊虫叮咬吸血传播的。
4、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其特征为发热、关节痛第登革热会传染。登革热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同时也是国际热带地区广泛流行的国际间传染病。
1、登革热病因:本病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登革病毒归为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属于核糖核酸(RNA)病毒。病毒颗粒呈哑铃状、棒状或球形,直径40-50nm。
2、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登革病毒经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第一次毒血症。
3、登革热病毒是一种小型黄病毒,属于黄热病毒属,能引起登革热急性传染病,通常由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登革热病毒进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
4、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
5、流行性登革热定性为乙类传染病,登革热是因为登革热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疾病,在临床当中儿童石膏法群体,发生这个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转播感染,因此对这个病我们也要做好预防措施。因此具有一定的季节流行性。
6、研究认为,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传播引起,登革热病是由蚊虫(尤其是伊蚊)这种动物传染开来的。登革热病好发夏秋雨季,男女老幼均可得病。